Skip to main content
1938年10月10日,南洋各地华侨领袖聚集在新加坡华侨中学大礼堂出席南洋各属华侨筹赈祖国难民会代表大会。此会议的目的是讨论筹款支持中国抗日战争的事宜。
1938年10月10日,南洋各地华侨领袖聚集在新加坡华侨中学大礼堂出席南洋各属华侨筹赈祖国难民会代表大会。此会议的目的是讨论筹款支持中国抗日战争的事宜。
南洋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南侨总会)主席陈嘉庚

自卢沟桥事变后,
南洋华侨群起抗议杯葛日人日货,
并纷纷成立各属筹赈会,
捐输义款给中国伤难同胞。

鉴于各埠筹赈会在募款与捐输上各行其是,1938年10月10日,南洋各地包括马来亚、新加坡、印尼、菲律宾、缅甸、越南、暹罗等国家和地区45个华侨团体共168名侨领,聚集新加坡华侨中学大礼堂,议决组织南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协调领导,由新加坡陈嘉庚出任主席。

南侨代表大会宣言
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会第一次常务会议决案
成立于1895年的怡和轩俱乐部是新加坡历史最悠久的华人俱乐部之一。怡和轩俱乐部亦作为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的总部。
南侨大会主席团合影
南洋各属华侨筹赈会一览表
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组织大纲
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
第一届职员名表
1938年10月10日,南洋華僑籌賑代表大會訂今晨十時開幕高總領事將宣讀林主席蔣總裁訓詞大會將拍製活動有聲片代表九時半須齊集。
1938年12月9日,南僑籌賑總會成立以來各地加强籌賑星洲日捐超過原定額廿萬元砂朥越籌賑會月捐驟增四倍。
1938年10月15日,南洋華僑籌賑大會組織大綱。
1938年11月2日,南洋華僑籌賑大會各區義捐成績報告(一)。
1938年12月30日,南僑籌賑總會作賀年對聯標語亡國奴何分貧富全面戰爭取生存大丈夫獻身衛國好僑胞捐款救亡。
1941年1月24日,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第一屆職員姓名表。
南侨总会执行委员会七七建国员章
南侨总会执行委员证书
1940年10月13日,南洋华侨筹赈会所发的筹赈奖状
南洋星洲华侨志仁俱乐部
赠予积极筹资的爱国华侨奖章

虽然南洋1千万华侨中有许多人在财务上并不宽松,
却踊跃捐款支持南侨总会的捐输祖国伤难同胞行动。
华侨义捐各式各样,
除了常月捐、特别捐外,
还有寒衣捐、难童捐、药物捐、伤兵之友捐、七七纪念章捐等。

1940年,七七四周年纪念诗巫举行义卖救国活动街头及市场摊贩给予热烈响应
在陈嘉庚等各埠侨领带动下,全南洋各地每月捐款数额达到当时中华民国国币4百万,其中,新马贡献逾半之数。

虽然南洋1千万华侨中有许多人在财务上并不宽松,
却踊跃捐款支持南侨总会的捐输祖国伤难同胞行动。
华侨义捐各式各样,
除了常月捐、特别捐外,
还有寒衣捐、难童捐、药物捐、伤兵之友捐、七七纪念章捐等。

1940年,七七四周年纪念诗巫举行义卖救国活动街头及市场摊贩给予热烈响应
在陈嘉庚等各埠侨领带动下,全南洋各地每月捐款数额达到当时中华民国国币4百万,其中,新马贡献逾半之数。
1938年,买花救国的商办学校女学生
1939年2月1日 民都鲁中华学校卖花助赈
1938年商办学校的师生照,学生手握旗帜或花篮,应为筹赈前后所摄
1940年,节约助赈
1940年,诗巫筹赈会组织的卖花学生“卖花队”
1940年,卖瓜子助赈
1939年,卖花歌乐谱
抗战时期,马来亚掀起演剧筹赈热潮
女侨胞卖花筹款支援抗日救国
武汉合唱团与麻坡筹赈会人员在中化《四维堂》前合照留念
1939年,华侨领袖陈嘉庚接见武汉合唱团
1937年12月8日,马来亚吉兰丹华侨筹赈祖国难民委员会向吉兰丹苏丹申请义演筹赈
彭亨华侨筹赈祖国难民大会关丹区会向彭亨参政司申请义演筹款。
马来亚吉兰丹华侨筹赈祖国难民委员会于1941年1月25日向吉兰丹警察总监申请上街买花筹赈。
为了更好的展开筹赈救亡运动,马来亚吉兰丹华侨筹赈祖国难民委员于1941年申请开办课程,旨在提高华人的知识水平,减少文盲。
华侨为机工募集的衣物清单
1937年,麻坡民众购买的“救国公债”
1938年8月,雪兰莪筹赈会所开出之捐献收据,捐献者为双文丹福建会馆
马来亚柔佛新山筹赈会常月捐收据
月捐纪念章
(昆明市博物馆收藏)
筹赈会纪念章
(昆明市博物馆收藏)
雪兰莪华侨筹赈祖国难民委员会月捐证章 (1938)
霹雳华侨筹赈祖国难民委员会月捐证章(1941年)
1937年12月8日,马来亚吉兰丹华侨筹赈祖国难民委员会向吉兰丹苏丹申请义演筹赈。
彭亨华侨筹赈祖国难民大会关丹区会向彭亨参政司申请义演筹款。
马来亚吉兰丹华侨筹赈祖国难民委员会于1941年1月25日向吉兰丹警察总监申请上街买花筹赈。
为了更好的展开筹赈救亡运动,马来亚吉兰丹华侨筹赈祖国难民委员于1941年申请开办课程,旨在提高华人的知识水平,减少文盲。
华侨为机工募集的衣物清单
1937年,麻坡民众购买的“救国公债”
1938年8月,雪兰莪筹赈会所开出之捐献收据,捐献者为双文丹福建会馆
马来亚柔佛新山筹赈会常月捐收据
月捐纪念章
(昆明市博物馆收藏)
筹赈会纪念章
(昆明市博物馆收藏)
雪兰莪华侨筹赈祖国难民委员会月捐证章 (1938)
霹雳华侨筹赈祖国难民委员会月捐证章(1941年)

除了筹款赈济伤兵难民,南侨总会在1939年2月到8月间,先后招募和遣送3千200名华侨机工到滇缅公路运输中国战时物资,支援抗战。

1940年3月,陈嘉庚领导南洋各埠华侨慰劳团共52人,到中国重庆、延安等地展开长达6个月慰劳工作,一方面向中国军民表达敬意与支持,一方面考察中国战况以向南洋华侨汇报,争取华侨出钱出力支持中国抗战。

1940年3月,爱国华侨陈嘉庚(左二)在侯西反(右二)、李铁民(左一)陪同下率领 “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 慰问抗战南侨机工
当时抢运物资繁忙的滇缅公路
1940年3月,南洋华侨回国慰问团抵达重庆

从1938年10月到1941年12月,南侨总会共发动南洋各地华侨捐献国币4亿多元,当中还不计算许多捐助给中国在战争中极需的战略物资和生活物品,为支援中国抗日战争做出巨大贡献。

马来亚华侨各界抗敌后援会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后,中国对日宣战。

 

意识到日本的侵略战争终将威胁马来亚安全,马来亚共产党议决将反对殖民统治、反对日本侵略、保卫马来亚的抗日斗争及华侨爱国抗日运动紧密结合起来,以期在马来亚建立起广泛的反法西斯联合战线。

 

1937年8月,马共党员李长镇(李安东)、戴英浪等发动组织了涵盖新、马700多个团体、会员约3万人的联合战线组织“华侨各界抗敌后援会”,领导华社展开援华抗日运动。
青年学生们在抗援会领导下走上街头,宣传抗日爱国主张,激发了各阶层、各行业进行义捐、义卖、义唱活动,抵制日货,打击奸细和卖国者。
各地工人也纷纷响应抗援会号召,在全马各地发动旷日持久的罢工行动,抗议日本的无道义战争。其中诸如柔佛峇株巴辖及登嘉楼甘马挽的日资铁厂,就因上万名工人罢工而停产。
李长镇(李安东、老谢)自小随母南来与父亲团聚,定居新加坡。1935年起,先后在新加坡及马来亚任教,并加入马共。1937年参加组织“后援会”;1939年,担任“马华文化协会”总务。
日本入侵马来亚时,李长镇负责“新加坡抗敌动员总会”宣传部秘书。日据期间,李任霹雳州地委。二战结束后,李调往吉隆坡马共中央工作,1960年任马共副总书记。1999年,李长镇于邦朗和平村病逝。
领导组织抗援会的戴英浪原名戴隐郎,是马来亚著名左翼诗人、艺术家。曾经在《南洋商报》主持副刊《文漫界》。戴英浪以漫画作为武器,揭示和批判当时的社会黑暗面,并宣扬和领导群众援华抗日运动。
1940年2月,戴英浪被英殖民当局逮捕,5月强制遣送到中国。1985年病逝于杭州。

马来亚华侨各界抗敌后援会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后,中国对日宣战。
意识到日本的侵略战争终将威胁马来亚安全,马来亚共产党议决将反对殖民统治、反对日本侵略、保卫马来亚的抗日斗争及华侨爱国抗日运动紧密结合起来,以期在马来亚建立起广泛的反法西斯联合战线。
1937年8月,马共党员李长镇(李安东)、戴英浪等发动组织了涵盖新、马700多个团体、会员约3万人的联合战线组织“华侨各界抗敌后援会”,领导华社展开援华抗日运动。
青年学生们在抗援会领导下走上街头,宣传抗日爱国主张,激发了各阶层、各行业进行义捐、义卖、义唱活动,抵制日货,打击奸细和卖国者。
各地工人也纷纷响应抗援会号召,在全马各地发动旷日持久的罢工行动,抗议日本的无道义战争。其中诸如柔佛峇株巴辖及登嘉楼甘马挽的日资铁厂,就因上万名工人罢工而停产。
李长镇(李安东、老谢)自小随母南来与父亲团聚,定居新加坡。1935年起,先后在新加坡及马来亚任教,并加入马共。1937年参加组织“后援会”;1939年,担任“马华文化协会”总务。
日本入侵马来亚时,李长镇负责“新加坡抗敌动员总会”宣传部秘书。日据期间,李任霹雳州地委。二战结束后,李调往吉隆坡马共中央工作,1960年任马共副总书记。1999年,李长镇于邦朗和平村病逝。
领导组织抗援会的戴英浪原名戴隐郎,是马来亚著名左翼诗人、艺术家。曾经在《南洋商报》主持副刊《文漫界》。戴英浪以漫画作为武器,揭示和批判当时的社会黑暗面,并宣扬和领导群众援华抗日运动。
1940年2月,戴英浪被英殖民当局逮捕,5月强制遣送到中国。1985年病逝于杭州。
1938年7月7日《南洋商报》,陈嘉庚于侨民大会致辞
除了南侨总会,当时在华社中积极活动抗日的还有马来亚华侨各界抗敌后援会。
意识到日本的侵略战争终将威胁马来亚安全,马来亚共产党议决将反对殖民统治、反对日本侵略、保卫马来亚抗日斗争及华侨爱国抗日运动紧密结合起来,以期在马来亚建立起广泛的反法西斯联合战线。
1937年8月,马共党员戴英浪等发动组织了涵盖新、马700多个团体、会员约3万人的“华侨各界抗敌后援会”,领导华社展开抗日救亡运动。

惠侨救乡会

作为半公开团体, 抗援会积极参与各处抗日活动,而总部设立于吉隆坡的“惠侨救乡会”主要骨干便是爱国侨领和抗援会成员,其筹款的相当一部分捐给了八路军、新四军和东江、琼崖部队。

青年学生们在抗援会领导下走上街头,宣传抗日爱国主张,激发了各阶层、各行业进行义捐、义卖、义唱活动,抵制日货,打击奸细和卖国者。

1938年10月,柔佛的抗援会以“士乃筹赈会”名义组织司机13人,携带华侨捐赠的救护车,经香港转赴延安。

1939年3月,抗援会配合南侨总会号召机工抗战,而士乃有两批机工共五六十人,是经抗援会短期培训才参与回国服务团的。

星洲业余话剧社

成立于1937年秋,星洲业余话剧社的主要领导人戴英浪、肖尔加、苏棠影、和吴天都是星洲“文抗”(华侨文化界抗敌后援会)的负责人。1938年,星洲业余话剧社组织“马华巡回剧团”以华语及各方言在全马巡回演出,演出场次多达300多场观众达数十万人次,更推动了当时的马华戏剧运动。

各地工人也纷纷响应抗援会号召,在全马各地发动旷日持久的罢工行动,抗议日本的无道义战争。其中诸如柔佛峇株巴辖及登嘉楼甘马挽的日资铁厂,就因上万名工人罢工而停产。

峇株铁矿山七百工人实行自动停工。

1938年3月,甘马挽铁矿包工头林接文,运输包工头傅金荣、章干宝,以及龙运铁山包工头常天绪等20人于报章刊登启事,宣告与日本人铁矿山断绝关系。

领导组织抗援会的戴英浪原名戴隐郎,是马来亚著名左翼诗人、艺术家。曾经在《南洋商报》主持副刊《文漫界》。戴英浪以漫画作为武器,揭示和批判当时的社会黑暗面,并宣扬和领导群众抗日救亡运动。

《一九三七年世界展望》,戴英浪以戴隐郎为名在《南洋商报》上发表作品。

1936年5月24日《南洋商报》上的《文漫界》版面。

戴英浪曾主持《南洋商报》《文漫界》副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15bwQTNG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