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大曾是最先报道七七卢沟桥事变的中国记者。
怀抱着挖掘和探寻真相的无所畏惧精神,方大曾在卢沟桥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赶赴宛平、长辛店一带视察与记录战况。他随后写成《卢沟桥抗战记》,并于1937年8月1日以“小方”署名,发表在上海《世界知识》杂志。
方大曾热爱其新闻工作,总是一把雨伞、一条毛毯、一个背包、一部相机就奔赴在采访路上。为了让世界知道日军的凶残无道,方大曾写下了无数记录战争残酷的专题摄影报道文章,其中包括了《绥东前线视察记》、《血战居庸关》、《我们为自己而抗战》、《日军炮火下之宛平城》等。文章与照片不但刻画了战争的惨烈,也展示了中国军人斗志的高昂。
1937年9月18日,方大曾在河北蠡县发出了最后一篇《平汉线北段的变化》通讯稿,此后再也没有人收到来自方大曾的消息。
方大曾25岁的热血生命虽嘎然而止,但是他对战争的控诉与和平的期待却存续在世代民众的心中。
12月1日,日军进攻国民政府首都南京。
装备落后的国军顽强抵抗,给日军造成巨大伤亡,不过自身也死伤惨重。13日清晨,日军攻入城内,国军溃退。当天,日军对南京城进行血腥屠杀,展开长达6周冷血大屠杀。从白发老人到无辜妇孺,砍头破腹,断手裂脚,奸淫掳掠,无所不为,逾30万人死于日军屠刀枪杆下。
日军进攻
南京
日军士兵村濑守保拍摄的日军工兵队在南京下关江面上。
资料来源: 侵华日军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Photo in the album taken in Nanjing by Itou Kaneo of the Kisarazu Air Unit of the Imperial Japanese Navy
南京城外架上的人头,
见于杂志《Life》1938年1月10日刊。
见于杂志《Life》1938年1月10日刊。
日军以刺刀沙画中国俘虏。
日军以刺刀沙画中国俘虏。
日军入侵南京城门,遍地尸体。
南京城被日军炸的烧的到处都是废墟、尸体 。
日军让当地百姓挖好坑,然后将抓来的市民活埋进坑内。
被日军砍下的南京市民的头颅
资料来源:留园网(www.6park.com)
被日军砍下的南京市民的头颅
资料来源:留园网(www.6park.com)
1938年南京,一名中國守軍俘虜坐在地上等待處決。
圖:Bettmann_Getty Images
南京崇善堂掩埋队掩埋尸体统计表(南京市档案馆藏)
1937年12月13日,
《东京日日新闻》有关杀人竞赛的报导标题为:
“百人斩,大接战,勇壮向井、~战”。
照片中从右起为野田毅少尉与向井敏明少尉。
南京大屠殺後的影像
“12月18日,猖狂极了,无所不为,要杀人就杀人,要奸就奸,不管老少。”
“昨天,30名女学生在语言学校被抓走,今天,我听到了数十起有关昨夜被抓走女孩子的悲惨遭遇,其中一位女孩仅12岁。”
“我估计这座城市每一户人家的门都被打开过,并被反覆抢劫。”
“今晚,一辆载有8~10名女子的车从我们这儿经过。当车开过时,她们高喊:“救命!救命!” ”——《魏特琳日记》节选
北路上都是尸首,城门前面,尸首堆的像小山一样……到处都在杀人。”—— 1937年12月16日《拉贝日记》节选
中国虽寻求英美等国声张公义,列强却因为各自利益盘算而拒绝对日本实行制裁。日军的残暴贪婪引发中国民众愤恨,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展开国共合作,携手抗日。
1927年4—5月 中共五次代表大会会场悬挂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党旗。
/ 中共五大,Wikimedia Commons
中国独自抗日的局势,一直到1941年12月8日
日军入侵东南亚各殖民地及偷袭珍珠港后,才得以扭转。
英美各国因经济与军事利益受损,先后宣布对日作战。
在长达8年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约3千5百万人。
中国的持久抗战,将百万日军牵制困守在大陆各地,无法向太平洋战场转移更多兵力,减轻了各同盟国在对日作战方面的压力,为同盟国战胜日本创造有利条件,为终结二战带来巨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