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日本入侵中国始于1894年甲午战争。清朝政府战败,不仅失去朝鲜宗主国地位,还割让台湾、澎湖诸岛给日本。

1905年,日本战胜俄国,接收俄国在中国东三省全部利益,跻身世界强权。

食髓知味的日本于1931年再发动918事变全面占领东三省。

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卢沟桥藉口欲搜寻失踪军人而与宛平城国民守军起冲突,随后发动攻击,展开全面侵华战争。

1937年7月7日,盘踞中国东三省的日军在卢沟桥藉口欲搜寻失踪军人而与宛平城国民守军起冲突,随后发动攻击,展开全面侵华战争。
1937年,于卢沟桥的中国哨兵。
第29军37师在卢沟桥与日军对峙。
日军在卢沟桥设立的纪念碑。

方大曾是最先报道七七卢沟桥事变的中国记者。

怀抱着挖掘和探寻真相的无所畏惧精神,方大曾在卢沟桥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赶赴宛平、长辛店一带视察与记录战况。他随后写成《卢沟桥抗战记》,并于1937年8月1日以“小方”署名,发表在上海《世界知识》杂志。

该报道一纸风行,引起各界关注,先后被《良友》杂志、英国《伦敦新闻画报》等国内外媒体转载,让世界各国窥见了日本军国主义的野蛮,以及中国军民抗日卫国的决心。

1937年7月号的《良友》杂志刊载了小方关于卢沟桥事变的报道。卢沟桥事变现场报道第一人,是小方最为人所知的身份。
方大曾的通讯报道《我们为自卫而抗战》。
战地通讯《平汉线北段的变化》是方大曾最后的文字。

方大曾热爱其新闻工作,总是一把雨伞、一条毛毯、一个背包、一部相机就奔赴在采访路上。为了让世界知道日军的凶残无道,方大曾写下了无数记录战争残酷的专题摄影报道文章,其中包括了《绥东前线视察记》、《血战居庸关》、《我们为自己而抗战》、《日军炮火下之宛平城》等。文章与照片不但刻画了战争的惨烈,也展示了中国军人斗志的高昂。

1937年9月18日,方大曾在河北蠡县发出了最后一篇《平汉线北段的变化》通讯稿,此后再也没有人收到来自方大曾的消息。

方大曾25岁的热血生命虽嘎然而止,但是他对战争的控诉与和平的期待却存续在世代民众的心中。

日军行军速程

1937年

日军抵达天津

7月12日

7月20日

发动
“平津战争”

于占据南口后高呼万岁的日军。
1937年8月10日,日军守于北平西部河北长辛店的铁道,本照片见于1937年9月1日日本出版物《Asahigraph》。

10天攻陷
天津、北平。

前往上海前線的小林部隊。

8月13日

日军部队从城内的正阳桥列队入城,从正门直抵紫禁城。

日军占领北平的第一批照片。
1937年于上海法租界内游行的日本军队。日方于1937年只占领了部分的上海。

发动
“淞沪会战”

1937年上海,涌入法租界的难民。
中国难民聚集在上海南市。

11月12日

日军行军速程

1937年

日军抵达天津

7月12日

7月20日

发动
“平津战争”

于占据南口后高呼万岁的日军。
1937年8月10日,日军守于北平西部河北长辛店的铁道,本照片见于1937年9月1日日本出版物《Asahigraph》。

10天攻陷
天津、北平。

前往上海前線的小林部隊。

8月13日

日军部队从城内的正阳桥列队入城,从正门直抵紫禁城。

日军占领北平的第一批照片。
1937年于上海法租界内游行的日本军队。日方于1937年只占领了部分的上海。

发动
“淞沪会战”

1937年上海,涌入法租界的难民。
中国难民聚集在上海南市。

11月12日

12月1日,日军进攻国民政府首都南京。

装备落后的国军顽强抵抗,给日军造成巨大伤亡,不过自身也死伤惨重。13日清晨,日军攻入城内,国军溃退。当天,日军对南京城进行血腥屠杀,展开长达6周冷血大屠杀。从白发老人到无辜妇孺,砍头破腹,断手裂脚,奸淫掳掠,无所不为,逾30万人死于日军屠刀枪杆下。

日军进攻
南京

日本侵略军袭击南京时穿越秦淮河。

被日军占领的南京总统府。
Former headquarter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government in Nanjing, China after Japanese capture, circa Jan 1938

南京沦陷后日军举行的入城仪式。
Japanese General Iwane Matsui marching into Nanjing, China, 17 Dec 1937

日军攻击南京一处城墙。

Type 94 Te-Ke tankettes and infantry attacking a gate of the Nanjing city wall, China, circa 12 Dec 1937

入南京仪式当天,南京撤离人员领取口粮和香烟,并高呼“日军万岁”。

Cheers for Japanese forces by refugees who are receiving the distribution of sweets and cigarettes on the “Japanese forces Nanking Entry Ceremony day”.

南京沦陷后,立即调查南京城难民中试图逃亡的约56,000名中国正规军。

Check of thousands of Chinese regular soldiers in Nanking Castle who tried to hide themselves in refugees and escape right after the fall of Nanking.

1937年, 所有被日本空袭摧毁的南京的照片均被禁止使用。

日军士兵村濑守保拍摄的日军工兵队在南京下关江面上。
资料来源: 侵华日军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Photo in the album taken in Nanjing by Itou Kaneo of the Kisarazu Air Unit of the Imperial Japanese Navy
南京城外架上的人头,
见于杂志《Life》1938年1月10日刊。
日军以刺刀沙画中国俘虏。
日军以刺刀沙画中国俘虏。
日军入侵南京城门,遍地尸体。
南京城被日军炸的烧的到处都是废墟、尸体 。
日军让当地百姓挖好坑,然后将抓来的市民活埋进坑内。
被日军砍下的南京市民的头颅
资料来源:留园网(www.6park.com)
被日军砍下的南京市民的头颅
资料来源:留园网(www.6park.com)
1938年南京,一名中國守軍俘虜坐在地上等待處決。
圖:Bettmann_Getty Images
南京崇善堂掩埋队掩埋尸体统计表(南京市档案馆藏)
1937年12月13日,
《东京日日新闻》有关杀人竞赛的报导标题为:
“百人斩,大接战,勇壮向井、~战”。
照片中从右起为野田毅少尉与向井敏明少尉。
南京大屠殺後的影像

“12月18日,猖狂极了,无所不为,要杀人就杀人,要奸就奸,不管老少。”

“昨天,30名女学生在语言学校被抓走,今天,我听到了数十起有关昨夜被抓走女孩子的悲惨遭遇,其中一位女孩仅12岁。”

“我估计这座城市每一户人家的门都被打开过,并被反覆抢劫。”

“今晚,一辆载有8~10名女子的车从我们这儿经过。当车开过时,她们高喊:“救命!救命!” ”——《魏特琳日记》节选

北路上都是尸首,城门前面,尸首堆的像小山一样……到处都在杀人。”—— 1937年12月16日《拉贝日记》节选

中国虽寻求英美等国声张公义,列强却因为各自利益盘算而拒绝对日本实行制裁。日军的残暴贪婪引发中国民众愤恨,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展开国共合作,携手抗日。

1927年4—5月 中共五次代表大会会场悬挂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党旗。
/ 中共五大,Wikimedia Commons
1941年初,皖南事变后晋察冀边区军民游行示威。
1937年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后延安大礼堂上悬挂的国共两党党旗。
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蒋介石与毛泽东的合照。

華僑抗日

对于祖国面临灭顶灾难,南洋及新马华侨无论男女老幼皆同声谴责日本,发动抵制日人日货运动,并纷纷筹款、组织队伍回国抗战。

菲律宾华侨的抗战活动。
1938年纽约中国城,华侨小孩组成的童军与幼童军参与游行抗议。
Japanese Invasion of China: International Reaction, Children in History
泰国华人为抗战捐款情景。
雪兰莪华侨筹赈祖国国难委员会所印制宣传标语。
侨商陈乃果夫妇及家属捐二千元购机固粤防。
星华筹赈会再汇赈款廿万元
暹罗侨胞捐救伤车多辆已运潮安应用
1938年纽约中国城的抗日与筹款游行。

中国独自抗日的局势,一直到1941年12月8日
日军入侵东南亚各殖民地及偷袭珍珠港后,才得以扭转。
英美各国因经济与军事利益受损,先后宣布对日作战。

美国总统罗斯福发表对日宣战演说。

美国对日宣战书
《The Greenwich Time》于1941年12月8日的报章头版
《Mason City Globe Gazette》
美国对日宣战报道

在长达8年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约3千5百万人。
中国的持久抗战,将百万日军牵制困守在大陆各地,无法向太平洋战场转移更多兵力,减轻了各同盟国在对日作战方面的压力,为同盟国战胜日本创造有利条件,为终结二战带来巨大贡献。